綠化,要好看更要實用
發布日期:2019-04-23 瀏覽次數:3377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如今的上海,“知了知了”的蟬鳴聲明顯少了。為什么會這樣?答案是:上海的綠化樹種在改變,從昆蟲到鳥類乃至整個生態系統跟著在起變化。
不少環境生態專家為此不安。他們表示,上海的綠化越來越好,但綠化樹中上海本土樹種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小。不斷引進的新樹種美化了城市,卻也帶來了一些不良的生態變化。他們說,上海應該轉換重點,不要追求引進越來越多的新樹種和過分追求“好看”,而要珍視本土樹種的價值。
綠化樹種要選得合理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環境科學系主任達良俊教授近剛剛做完一個關于上海綠化的調查,他發現:在上海的外環林帶中,有128種木本植物、119種草本植物,“上海的綠化樹種越來越豐富,可讓人擔憂的是,其中只有30種左右是本土樹種”。
數據顯示,上海的綠化覆蓋率已經超過37%,但樹種選擇和搭配不夠合理。根據園林專家鄔志星的觀察,“不論廣場綠化還是社區綠化,植物品種都很單調,多是香樟、銀杏、桂花、楓樹”。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教授則說,按照“冬天也要綠”的設想,幾年前上海種了大量常綠且方便養護的香樟樹,數量占了全部常綠樹種的1/3以上;又因為一些學者認為香樟過多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上海近年開始重視豐富樹種,引進的新樹種越來越多――但是,“植物品種多,并不意味著生物多樣性”。
專家說,適合上海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樹種其實不多。上海的土壤中性偏堿性,與周邊地域的酸性土壤完全不同,地下水位又比較高,因此外來植物很難長好。即使一些上海本土樹種,也只適應部分區域。所以,在上海種樹,對本土樹種也要精挑細選,外來植物更要經過10年甚至20年馴化改良,使之適應上海的氣候環境。如果單純以好看、種類豐富為標準挑選樹種,難免失當。比如上海一些地方引種了原生于熱帶的棕櫚科植物,結果冬天忙著給它們“穿衣服保暖”,夏天忙著替它們防治病蟲害,增添了不少綠化負擔。
應有本地的“地標性”綠化體系
“看到蘆葦、海三棱鑣草,我們會想到崇明;椰子林,讓我們聯想起海南島;胡楊林,會想到新疆……上海有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地標性建筑,也應該有自己的地標性植物群落。”這是達良俊教授的設想。地標性植物群落該由本土植物構成。
2003年以前,上海的綠化目標是建設城市園林,之后發展為建設城市森林,這就要求合理搭配不同植物,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達良俊說:“城市綠化不能追求新奇,甚至認為‘傳統的就是沒花頭的’。做綠化,不僅要考慮改善空氣質量,還要考慮優化生態系統。上海曾提出綠化樹種達到800個,這僅從數字上看就不合理,因為很多植物并不適合在上海生長。土生土長的植物才能支撐起穩定的生態群落。”
據統計,上海的鄉土樹種共有42科89屬128種,分為常綠闊葉喬木、常綠闊葉灌木、半常綠闊葉灌木、落葉闊葉喬木、落葉闊葉小喬木和落葉闊葉灌木等6種類型。達良俊的課題組,將由本土樹種、本土草本植物結合培育成的近自然林,與相對單一樹種的城市森林做了比較,發現近自然林的負離子濃度遠遠高于單一樹種的樣地,更高于需要高價養護的草坪;而空氣中的細菌濃度平均值卻低于對比樣地,甚至低于香樟林。為此,達良俊建議在市區推廣近自然林,可選址景觀要求低的道路兩旁、工廠區,或居住區的某些部位。
- 上一篇:智能高效更專業 園林綠化養護
- 下一篇:園林工程中不該忽視的細節